“无偿献血能挽救生命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”每次谈起无偿献血,退休教师龚继峰总是满脸自豪和幸福。
23年,无偿献血143次,4000毫升全血量,253个治疗量血小板,55000毫升血液……无偿献血已经成为龚继峰的一种坚持和习惯,虽然现在年龄过了献血年限,不能再继续献血,但他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。
龚继峰多次荣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金奖、“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”终身荣誉奖,被评为“全省优秀红十字会志愿者”“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”、安徽省“月评十佳”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、“安徽好人”。
龚继峰正在献血。
为献血生涯画上“圆满句号”
2025-08-03对龚继峰来说,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他选择用无偿献血的特殊方式,来为自己23年的献血经历画上圆满的句号。此时,距离他60岁生日还有两天。
1981年7月,龚继峰从亳州师范学校毕业,成为双沟镇完全中学的一名教师。1999年6月,他在广播上了解到亳州市人民医院血库血液紧张,便主动与医院联系。很快,一辆献血车来到学校,他第一时间宣传发动,参与并组织20余名教师一同献血。
从此,龚继峰正式踏上了献血之路。
2013年6月的一天下午,龚继峰突然接到亳州市中心血站的电话,有病人急需O型血小板。正在上课的龚继峰安顿好学生后,包了辆出租车赶往60多里外的市区,直奔中心血站采集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。
23年来,龚继峰无偿献血142次,捐献全血4000毫升、机采血小板253个治疗量,累计约55000毫升血液。
夫妻同签遗体器官捐献协议
龚继峰自己献血的同时,还带动家人、亲戚朋友、学生一起加入无偿献血队伍。龚继峰的爱人从2004年开始也跟着他一起参与无偿献血,累计献血20多次4000毫升,荣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铜奖。
在一次活动中,龚继峰看到了一本宣传遗体器官捐献的小册子,了解到人体器官也可以捐献,于是产生了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的想法。起初儿子坚决反对,就连一向支持龚继峰的爱人也不太接受。
龚继峰说:“在我的生命结束之际,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,以特殊的方式守护他人生命健康,自己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延伸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,他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。
2014年,龚继峰和爱人一起来到亳州市红十字会,共同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,希望在百年之后将遗体、器官无偿捐献给国家医疗事业和需要救助的患者。
退休后成为“三献”宣传员
2015年5月,龚继峰与其他爱心人士一起,牵头成立了亳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,致力于推进无偿献血、造血干细胞捐献、人体器官捐献的“三献”工作。他经常带领协会志愿者进社区、学校、广场、机关,科普“三献”知识。
“献血并不可怕,反而更健康,可以促进新陈代谢、血液循环,就像打井,井打得越深,水越清。”在做“三献”宣传时,龚继峰经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,来解释群众对献血的误解。2023年,他注册微信公众号,开辟线上宣传“三献”知识新渠道。
退而不休,龚继峰依然活跃在公益的路上。“希望通过自身努力,带动更多人投身‘三献’等公益事业,为他人、为社会、为祖国发光发热,弘扬‘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’的红十字精神,推动爱心的接力传递。”龚继峰表示。